红网长沙4月27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刘露 通讯员 章文正)近日蓝思科技急需招人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浏阳经开区为此创新帮扶方式,大力推动“政校企”对接,吹响蓝思科技揽才“集结号”。4月25日,湖南省内51家高职院校负责人“组团”齐聚浏阳经开区,与蓝思科技等园区企业面对面商谈校企合作事宜。此次浏阳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邀请的高职院校分别来自省内长沙、常德、邵阳、湘潭、永州、怀化等地市州,会谈旨在探索建立政、校、企三方联动新模式,为人才供需双方共结“秦晋之好”,着力解决园区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
无缝对接,畅通人才培养渠道
在洽谈会上,政校企三方就用工、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沟通。浏阳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伍建明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整合企业、学校资源,推动企业与相关院校在集团化办学、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培养、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合作,着力探索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为浏阳经开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为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浏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朴表示,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四位一体”对接,是解决企业人才供需不畅现状的创新途径。让优质人才了解、认可浏阳经开区以及浏阳,就需要借助政府主动上门服务、搭建多元化网络平台、校企面对面接洽等人性化手段。
作为湖南省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企业,蓝思科技在浏阳经开区总部的总用工量为4万人左右,随着今年蓝思科技在浏阳经开区南园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即将全面投产,目前公司面临1.5万人的用工缺口,主要岗位为普工、工程管理员和研发人员等,因此迫切希望更多人才加入蓝思科技。
“蓝思科技员工综合收入在4500元/月左右,能适应相应要求的高校毕业生都能获得晋升,比如公司主管级、技术中高层,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些员工中产生。”蓝思科技董事办副总经理巫峡表示。
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教育教学,也是企业引进新型高技能人才、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完善企业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课程实践和校企合作中,蓝思科技会根据校方提议并结合企业运营实际,做好教学计划和安排,形成“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巫峡说。
“机器换人”,校企合作力破瓶颈
在位于浏阳经开区蓝思智能长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源源不断地生产着蓝思科技所急需的工业智能机器人,这种能够24小时不停歇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取代简单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9月蓝思智能机器人项目投产后,该项目设计人员将设计好的工作程序输入智能机器人,由工人操控设备发出运行指令,智能机器人就会自动生产,一台机器人可以为蓝思科技节省5至6个普通工人,这大大减轻了蓝思科技对普通产业工人的需求,也可以使这些节省出来的普通产业工人去从事其他较为复杂的工作。
“机器换人”后,很多简单工序都可以用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企业用工人数确实减少很多,但是减少的只是生产车间的普通工人,比以前更加需求的是技术性的人员。由于蓝思智能的智能机器人项目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临时招来的工人没经过专业培训,根本完不成智能机器人订单。好在湖南职业院校较多,有便利条件,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从学校招引技能型人才,并定向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使蓝思科技的“机器换人”战略得以实现,既可解决蓝思科技的招人难题,也可破解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瓶颈,巫峡说。
从2016年9月开始,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为蓝思智能输送“高精尖”技术人才超过100人。该校就业处处长郭雄华在接受时刻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专业的高级蓝领工人,社会需求旺盛,这些学生就业后的月收入非常可观。
对于此次校企合作,郭雄华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表示,此次校企合作,既符合大方向,又能满足当下之需。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推动“全球制造大国”向“全球制造强国”的转变,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起着中间力量和核心骨干的作用,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劳动产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界和工业界要齐心协力,共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并兼具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企业与全省各地高职技术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是一个理想的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近年来,浏阳经开区先后与省内多家技工院校开展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近期通过省经信委牵线搭桥与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该学院将于今年9月在浏阳经开区开办分校。”伍建明说,这次“政校企”洽谈会也促使一家职校与园区达成了合作办学的意愿,我们欢迎更多省内高职技术院校与园区联系洽谈合作办校事宜,实现一举多赢。